
《芳华》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芳华》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芳华》观后感1从电影院出来,内心其实五味杂陈。看电影的时候哭了几次,却在最后都归于了平静。
电影《芳华》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结局,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的结局并不算好。电影中用了一个词语——“相依为命”,应该足以让我们联想到他们的后半生。
芳华路上到处都是抉择,不同的选择也许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结局。无论是刘峰、何小萍,还是萧穗子、郝淑雯和林丁丁。
电影着重聚焦的五个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抉择和不同的命运。
刘峰选择放弃读大学的资格,为了林丁丁。又因为表白被拒,因为林丁丁的自保被迫离开文工团,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上了前线。
何小萍选择放弃了与她而言没有人情味的文工团,为了刘峰。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去了野战军医部队,在战争中也上了前线。
萧穗子,整部电影的讲述者,也是内心最为平和的一个人。她性格好,所有人都能跟她打成一片。她心地好,是文工团女兵中唯一对她释放善意的人。她人缘好,去前线当记者时,所有人都对她依依不舍。但她也有遗憾,直到文工团解散前夕才将心中的情思写在情诗上,却得知心上人已经和她的朋友在一起了。
郝淑雯和林丁丁,故事中家庭条件最好的两个姑娘,一个用“门当户对”击碎了萧穗子整个青春的悸动,一个为求自保让深爱她的刘峰被迫离开了文工团。故事的结局,没有反转,没有悔悟,她们还是她们,眼中的骄傲从未改变。但富足生活背后的精神的空虚和失落,她们的骄傲让她们不会说出来。而我们,也只能通过她们的眼神和只言片语才能明白。
刘峰是个好人,只知奉献,甘为绿叶。他不是没有私心的,林丁丁就是他的私心。除此之外,他依然是个好人,不计回报地将青春挥洒在部队之中。
而何小萍是个可怜人,童年饱受冷眼,进入文工团后受到了欺负,在前线当了英雄模范后却因为战争的刺激,神经出现了问题。直到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台下的何小萍忍不住跳起了那段刘峰陪她排练过的舞蹈,精神才逐渐开始好转。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哪怕何小萍对这里失望透顶,文工团却也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骨髓之中。
命运没有因为他们的好和他们的可怜,就变得更加仁慈。
但是他们却未曾说过一句后悔。
这恐怕就是人生吧。恰恰也是刘峰和何小萍内心的强大。欣然接受命运,欣然接受自己选择后的人生道路。
在镜头定格的那一幕,历经岁月沧桑的刘峰和何小萍相拥在长凳上。没有表白,没有盟誓。只有何小萍很多年前未能说得出口的那句——“你能抱抱我吗?”和刘峰仅存完好的左臂完成了很多年前的那个拥抱。
他们是强大的。也许远没有郝淑雯和林丁丁的生活富足,但强大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刘峰和何小萍的身上有一种其他几个人看不到的坚韧,哪怕时代在巨变,他们也在变动中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
整部电影其实看的是故事,读的是命运。大环境下的碾压变迁,每个个体的抗争与选择。命运是无情的,但人却是有顽强的。欣然接受自己做下的每一个选择,欣然接受命运安排给自己的每一个挑战。
人活一辈子,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也就足够了。
《芳华》观后感2二○一八年元旦临近,前日就在网上预购了电影《芳华》的门票。昨天午后,驱车22公里从沈抚新城去到了横店影院抚顺市印象新城店,观看了由旅美华人美女作家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既是文艺片,也是青春爱情片,还是战争片,影片讲述了部队文工团一群文艺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爱情和战争是文艺创作的两大永恒主题的文学艺术理论。这也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少有的一部以隐晦方式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
笔者记得,从小到大曾看过很多部战争影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车轮滚滚》、《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战上海》、《上甘岭》、《三大战役》等等。与《芳华》同为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是于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
《芳华》和《花环》都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笔者认为《花环》是战争正片,而《芳华》并不是战争正片。从艺术创作的主题来看,《花环》的人物命运是为那场战争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而《芳华》的战争场景与过程是为刘峰与何小萍等人物命运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就其艺术内涵来说姑且不论,只说战争场面的拍摄,《芳华》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过去的电影在拍摄战争场景时,多数都是远景拍摄的,万炮齐发、炮火连天、烽烟滚滚……近景都是灰头土脸、浑身鲜血……得益于当今先进的化妆术、道具术和布景术等电影技术的高度发展,《芳华》的战争场景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其中有连续六分钟的战争近景拍摄,枪林弹雨、爆炸残肢、鲜血飞溅、血肉横飞、成片尸体、重度烧伤……等等,这些写真拍摄几乎都是过去的战争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摄,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尤其是在影院观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连续六分钟不切换镜头的战争场景拍摄,而且还是爆炸近景拍摄,要求演员一步差错都不能出现,否则将片刻殒命……这就是这部战争影片所带给观众的巨大视觉冲击力,近景战争场景震撼人心!
《芳华》的演员阵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们扎实的舞蹈功底,着实令当今一些明星们汗颜!拉出当今的那些鲜肉萝莉偶像明星们来看看,有谁能有《芳华》剧中演员们扎实的舞蹈功底?而且这些舞蹈还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华》剧的演员,没有整容、没有雕琢、没有矫情、没有造作……从容貌到神情都散发着一种天然的美……难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银发的老人观众……艺术就应该回归自然!
剧中何小萍战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独舞,令所有在场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泪下!不论你是柔弱小女子还是铮铮铁骨汉,在影院看《芳华》影片时没有眼睛不湿润的……战争不但摧毁了人的生命,也摧毁了人的身体,更摧毁了人的精神……
电影《芳华》同时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却那场渐渐远去的战争……在当今这个和平、幸福与繁华的年代,战争的不测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忘战必危!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芳华》观后感39月21日,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在甬城展映,笔者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
冯小刚用很有度数的红酒来形容电影《芳华》,一大杯酒喝下去,整个人就晕在其中了。自古青春和爱情从来都不会局限在时代的隔膜里,热血、激情、躁动、纯真、美好,两样人生一样青春,都散发着追逐理想的芬芳。 ……此处隐藏6966个字……罗大众而言,意义可能在于启发我们轻装上阵、顺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蹉跎岁月,后悔终生,毕竟青春易老,芳逝!
对于冯小刚导演和编剧严歌苓老师来说,他们都已过耳顺之年,但他们的这部艺术作品,将永世长存。一百年后的人们可能不会再看冯导的《甲方乙方》、《非诚勿扰》,但人们肯定还会看他的《一九四二》,看这部堪称杰出甚至伟大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9寒冬季节,冯小刚以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芳华》打动了无数观众。我坐在影院里,两个多小时,不停地擦拭着眼角。当电影片尾镜头定格,响起韩红唱的《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我和身边的许多老人一样,坐在椅子上久久不愿起身。
《芳华》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在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所经历的成长以及充满变数的人生轨迹。我被电影的一个个镜头拉回到了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
到处传出的标语、口号,飘扬着的红旗、张贴的海报,悬挂的领袖像……唤起我那个年代难以磨灭的记忆。文革、越战等特殊历史事件,勾起我那个年代深埋已久的情怀。
大学毕业后不久文革爆发了。那时候,我在苏北一个小县城的中学教书,我只比学生打七八岁。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我们无比虔诚;贴大字报,开批判会,我们曾经疯狂。我曾和学生一起,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们自己创作节目,像电影里那些文工团的战士们一样排练、演出。到工厂车间,到农村田头,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凡事都不世故,处处为别人着想。影片中的《洗衣歌》,那熟悉的旋律,让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当年学生演出的场景。70年代初,文革前的不少学生,特别是那些宣传队的队员,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雄心踊跃参军。他们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有的还像刘峰、何小萍一样经历了越战的战斗洗礼。我曾听他们讲过许多悲壮的战斗故事。
前不久,当年的宣传队员给我发来一张摄于1968年的宣传队员的和合影。相片里的我和学生一样意气风发,满溢着青春气息,让我久久地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芳华》不仅仅唤起了人们青春的记忆,还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美好和善良,激发起了人们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热爱。男主角刘峰从基层连队进入文工团,又从文工团再次下调至基层连队,后来在社会变迁中他成了一个以踏车送书为生的打工者,历经沧桑磨难,少年意气已不复,唯独不曾忘记的是善良。同样的,女主角何小也将青春献给了战场,她不眠不休好几夜抢救伤员;当飞机空投炸弹,在qiang与火的洗礼中,绽放了最美的青春。尽管她目睹了无数战士倒在眼前,以致精神失常,但还是那么纯真和善良。
我们常常以为,当人在遭受持续而又强烈的不公境遇时,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绝望,要么愤恨。但刘峰和何小萍却依然选择与人为善,选择用善良去理解这个世界,选择做一个好人。他们走过风光尽收眼底的高峰,也经历过被众人不屑一顾的谷底;他们初心不改,坚守善良本色,一刻不曾停止内心的给予。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对善良的坚守使他们仍然保留了从容的面孔。那一刻,我周围的老人在抽噎,我扑簌簌地流泪了,许多年轻观众也潸然泪下。
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曾的一句话:“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好人难做,但我们仍然要做个好人。因为那足够美好,那让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年华会消逝,但善良会永存,做一个善良的人,本身就足够美好,因为你的善行终会影响一个又一个懂得善良的人。一心向阳,灵魂才能闪闪发光。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但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不容忘却。同时,更多人的芳华正在到来,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得到善待。
《芳华》观后感10我当时看的是点映,在观影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片子一定好看的,因此很期待。为什么知道一定好看呢,因为我是命理师嘛,而且应该是个出色的命理师呢,我根据自己的八字对应当晚的时辰,觉得对自己很吉祥,是一个对自己感官和思维感到触动的时辰,因此我相信这片子会座无虚席。
我是在万达广场看的,虽然点映,但坐了一多半人,整场电影基本大家都是聚精会神的。一般看电影的多是青年人居多,这次大家应该也提前大概了解了点影片吧,我发现这次观影中年人的比例相对比别的片子高的。
给我的感觉是挺好看的,故事情节前半段舒缓但却紧凑,后半段节奏明快而段落清晰。这片子听闻是本九月上映的,但是改档到本月十二月,细看还是能看出刻意的剪辑变化的,不过故事情节依旧紧凑,可以引人入胜。从摄影场景背景道具,都比较逼真专业。并且演员演技普遍不错,因为他们是军队文工团的,电影里有大量舞蹈场面,看得出群演的舞蹈都是很专业,演员有功底,能够引人入胜让人不出戏,很有代入感。
而后半段越战部分,无论是战争场景,还是六分钟左右的,小队被敌军伏击的战斗戏份,都非常逼真,还原了场景,给人真实感,让人感受到战争之无奈与残酷。六分钟的战斗戏份,是从我军,尤其主要从男主角刘峰的个人视角拍摄的,好像是固定摄影和手提摄像机结合拍摄。这样就更逼真,真实而又不过分晃动而看不清,从刘峰的视角拍摄,让人感受更真实,代入感极强。这段拍摄手法很有好莱坞战争片感觉哦。
整体故事情节紧凑明快,和拍得感人。一方面因为冯小刚讲故事的方式和指导水平过硬,以及选材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原小说出色,但原小说不是影片名字,〔芳华〕的影片名字,是作者,也就是影片里穗子原型严歌苓起的。影片名字恰如其分,讲了一代人的芳华和他们的故事,片子里穗子文笔好被提起过,后来也的确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也因为文笔出色,和故事真实,真情实感,故而感人,影片亦感人。
在如今影院多是商业片之潮流下,本艺术片前票房不俗,也引起很多人共鸣和赞赏,已经说明影片刺激出色和成功。刘峰毫无意义是一个悲剧人物,后来被下放到连队,参加越战时的他,我觉得已经处于灵魂幻灭的心死状态,夹杂的因为丁丁事情和被下放的失望无无奈。当然丁丁这个人应该是不喜欢刘峰的,她如何姑且不多评论,因为每个人可能看法不同。对于刘峰这样的人,如果仅仅是他的表白被拒绝,他可能会有痛苦,但不至于那么伤心和失望。他的失望和伤心以及心死,应该是之后被组织上一些人诱导定性和下放。之后的刘显然已经是凄凉失望和沧桑的。
如果他当时直接去军校读书,就没有那些。如果战场上听从战友及时撤回,就不一定因为肱动脉扎时间太长手臂坏死而截肢残疾,如果不是因为残疾他后半生生活也不一定那么艰辛。但是真实的故事是没有如果的,人生时间都在按顺序走,发生就是发生了,这是他的命,他和小萍都比较苦命而已。而善良知性有同情心的穗子湿掉了那张纸条,也是她个人的感情命运。
冯导除了表达故事,而且从一些片段里想表明一些社会现象或某些现象。但这个时代一些现象未必能被更多人看出和理解,甚至多个角度不同,看法不一,因此不适合多去介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角度会不同的看法,常言道一万个人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芳华,至于影片要表达的含义不复杂,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总之是一部好影片,大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观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