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有效的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且自我创新大胆设计的探究实验,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
2、新课开始利用视频《从外太空看美丽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让学生有了保护地球的愿望。新课结束用一首环保公益歌曲《为未来呐喊》让学生深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正确的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能够再一次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感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危害的严重性,解决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分析,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模拟酸雨中的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交流的非常好。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回顾,梳理,感觉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地方。
1、教学上的.时间控制应加以注意,特别是实验课的时间。今后要在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实验中模拟酸雨的ph值选择上不太严谨,我选择了一组ph=3,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3、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2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围绕生物同环境的关系组织教学,这章内容主要讲了二者之间的四层关系:即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但从前几节课题来看本节课题显得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怎么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呢?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并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阅读本节教学参考时提到这样一句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暂时的'适应而不是永久的适应。因此在教学时,我就这句话给学生做了板书和强调。在理解二者关系时没有认真思考,这点做的很差劲,这说明自己在对教材的深入研读还不够深入。但本节课在教学中,也有做得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处理的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运用达尔文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引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达尔文提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我给学生讲到:当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大家未来面对就业问题也是如此。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从眼前出发,从我们的学习着手。在现在各科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下,你们怎样快速适应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快速适应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学习得以稳步提升。本节在教育学生情感方面做得较好。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更应充分体现这一目的。听取了李老师和方老师的课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导学提纲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我们要真正的实施起来。
3、探究实验是这一节的重点,关键让学生学会制定方法步骤的思路,对于结果与结论在实验后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小学科学中探究实验的.基础,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讨论计划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信息随机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5、在交流过程中,要强化师生之间互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不要压抑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6、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4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其一,要注意及时而客观的学习及实验评价;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尽力备好鼠妇,对于我这里的学生,捉鼠妇的好奇心有,但极少学生能捉够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里有,捉不到,一个班有时只有一两个同学抓到三五只,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学生很容易准备的材料——小鲮鱼,这样保证了每组都能参与。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同学就会对生物课有失落感,一节课尽是看别人学习探究,改材料后学生也很喜欢小鲮鱼,很有成功感,气氛热情高涨,更自觉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提高生物学的兴趣。
课前还让学生把采集小鲮鱼或买鱼的过程用相机录下来,让学生体验小鲮鱼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鱼买鱼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事半功倍。生物学贴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还不具备完善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技能时,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渐出真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5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本学期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次课的教学先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提高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得出生物能够影响环境。这样既锻炼了 ……此处隐藏7456个字……它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裸地、草地、茂密灌丛湿度又有什么区别?你能假设吗?
3、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水坑,测量时干湿计能直接放在旁边吗?测灌木时,能直接放在地上吗?
4、每次测量是否应多测几次,如:在裸地分3次测湿度,然后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测量数值?
请学生分析,完成以上的分层思考题。
利用给出的相对湿度和时间之间的分析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观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并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设计了分层,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提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究,都有事可干。对复杂问题的探究我设计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创设了平台,同时也会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并将清晰地动植物分层说明贯彻到底。
三、教学检测扩展知识
一般的教学往往要采取课后检测来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节课的引导中我也没有例外但我采取了把具体化的题隐藏起来,而只让学生去选择所选择题目的编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选题方式很像电视中的《开心辞典》或者《幸运52》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变的十分活跃。
而在这节课的设想上我还希望除了以检测题的形式考察外,还希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运用实际的检测情境。比如将一株生长状况很差的盆栽花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为我的花卉设计一个拯救方案,并谈谈方案设计的依据,全班讨论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这一检测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美丽的花卉即将死亡这一事实,每一位学生都会情不自禁的怜惜它,都想改变它的生活状况,所以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会非常高,表现了对这件事的极大兴趣。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环境如何影响生物,又可以使学生清晰的意识到生物要想生活就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自然就会被环境所淘汰。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完成这一体验过程对此我深表遗憾。由于本检测过程即是检测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积极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总的来说,其实教学后的课后检测有没有效果,还需要有心的教师认真的设计创设情境来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用创设的精彩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这也许才是一节让教师没有遗憾的教学经历。而我也会为了这一目标而会不懈努力。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4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课堂效率,我特地把高中生物第二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课。从课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要好于原先的那种课堂上的单独的讲述讨论模式。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这堂课中,声音、图像、影片、文字各个角度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并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课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苍蝇、北极雷鸟的保护色等,让学生围绕其讨论保护色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使的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见解各有不同,最终通过看书又获得了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得到一些进一步的结论,如保护色的局限性,当北极雷鸟冬季换羽后,却没有下雪,这时对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种危险。
三、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三个概念后,提供给学生黄蜂、毒毛毛虫、北极熊、枯叶蝶、蝗虫等各种生物的图片,分析他们在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三者的区别。通过填表的方式完成检测,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检验
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进行点拨
通过上面的检测,找出学生上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后,需要进行点拨及反馈纠正。这时我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帮助其进一步加深对各个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蜥蜴体色随不同环境而改变、雷鸟在降雪前就换上了白羽、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不动、蜂兰花瓣吸引雄黄蜂帮其传粉几个例子的分析,指出在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体色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总之,通过这次多媒体课,我再次认识到了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当然也认识到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弱势,比如说没有传统的板书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于相关知识点的落实等,所以我以后还要更加强对这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多向组内其他老教师请教,尽量在最合适的时候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去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经过我们一年的训练,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上几乎没有困难。虽然有的同学还不能将所有的步骤都描述得很严谨,但在大家的讨论和补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实验操作上,由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材料(特别是新鲜的种子,粮店里买的豆子等发芽率太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在有的班级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新鲜的小麦,试验效果就很好。
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要”的情绪比较严重。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